《当代陕西》独家报道
县域治理|“设问”与“解答”
佛坪县‘点题式’社会治理的方案与成效”
集成点题,让发展不“超纲”
——心中有“边际”,就可守好“生态之界”
本刊记者 李 彬
佛坪县是人口小县,全县不足4万人,但同时也是生态大县,境域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1.19%,大熊猫自然分布密度居全国第一。
人少地广森林覆盖率高的县情,意味着干部身上的生态保护责任更重一分,也意味着生态守护的难度更大一些。近年来,佛坪县探索出“集成点题、同题共答、多维评价”的治理模式。
佛坪县委的“点题”方式,不是以纸质文件为号令,而是以项目落地、政策扶持为导引,让干部群众同时明晰什么产业受待见,哪些区域受保护。群众清楚产业发展方向、生态保护“边际”后,县委动员各级干部、调动各种力量共同“答题”。
“点燃”生态旅游的“火种”
从西安坐上高铁,40分钟便到达佛坪县。走出高铁站那一刻,仿佛来到一个大型熊猫主题乐园,目之所及,皆是“熊猫”元素,佛坪站也因此被网友们称为“熊猫高铁站”。
出站口,有熊猫人偶俏皮地跟游客们互动,遇到小朋友或者喜欢装扮的成人游客,志愿者还会给他们贴上一个“秦岭四宝”主题脸贴。
引导免费存包、协助租赁车辆、赠送旅游攻略,很多旅游热门大城市无法做到的精细服务,在佛坪县却是常态化坚持。
“完全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小县城,居然有这么好的旅游体验。”很多游客还没到景区,已经在高铁站拍了好多张打卡照,甚至忍不住当场就发个点赞佛坪旅游服务的朋友圈。
装扮熊猫人偶和穿着志愿者马甲的工作人员,是全县各单位干部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起初,西成高铁穿县城而过的“物理变化”,并未让佛坪县真正发生“化学反应”。佛坪县委给县文旅局“点题”: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让旅游成为支柱产业。
县文旅局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招募到17名优秀青年干部和3名返乡青年人才,组成“文旅融合火种小组”。
“游客可以‘松弛’,干部不能佛系。”这些活力满满的年轻人,通过20多次头脑风暴,以“在地文化+流量密码+暖心服务”为旨要,推进落地了23条“金点子”。
于是,“王家湾稻田小火车”“萤火虫基地DIY生态瓶”“热气球打卡点”……一个个“多花心思少花钱”的项目,成了游客们在社交媒体上表白佛坪游“体验感拉满”的源头。
“点这个题,是因为当时在文旅消费复苏和行业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下,佛坪文旅融合产业链较少,缺乏特有项目的文化内容输出,争抢‘热搜’力度不够,花式宠客的志愿服务也不足。”佛坪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振兴既是“文旅融合火种小组”的发起人,也是青苗成长导师,在参与小组工作的讨论中,最让他惊喜的是年轻干部活力被调动起来了。
袁家庄街道“90后”干部唐汉华就是“文旅融合火种小组”成员之一,在组织“袁”来友你·相聚王家湾第二届草地啤酒音乐季时,他和其他成员一起复盘上一届音乐季的经验及教训,策划出了“好物集市逛逛逛”“电音泼水嗨嗨嗨”“特价宠粉买买买”等7大活动,还邀请了本地直播网红、旅游推荐官线上同步开展宣传推介活动。
做完整个活动的大策划,他们还在小细节上动起脑筋。头脑风暴会上,唐汉华提出可以收集废旧啤酒瓶在场地周围布置一些小景观,再用彩灯装点,给每桌都摆上路边现采的小野花,最后总共花了几十块钱,唐汉华的“金点子”就落地了,当下年轻人追求的“氛围感”一下就营造起来了。
连续举办了18天的草地啤酒音乐季,在线上线下火力全开,让王家湾村夜间消费场景“烟火气”升腾。日均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直接收益1.4万余元,周边群众共增收35万余元。
“作为基层干部,以前我们一直都是低头干活,基本不会有主动谋划的意识,县委‘点题’倒逼着大伙不停学习,让干部们觉得小县城的基层工作者也可以大有作为。”唐汉华说,现在年轻干部之间比学赶超的氛围特别浓厚。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佛坪县,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度达四成以上,承担起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把分散的资源串拢,将沉睡的资源通过旅游线路的再包装、再设计,达到高效转化的目的。通过对文旅目的地整体规划,建设具有地缘特色的美丽乡村。”佛坪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胡珊珊说。
“点明”生态产业的方向
“几年前,我们村是高铁建设的主要施工区,产业和环境受到了一些影响。”王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蒋峰说,正在村里谋划下一步的发展时,县委给村里“点题”:发展特色农业,打造高铁站“后花园”。
考虑到高铁站周围人流量大,适合做采摘园,王家湾村从一棵草莓开始“答题”。
蒋峰说服几位村民,带头试种了3亩草莓,当年春节就收益3万多元。第二年,在袁家庄街道、包扶单位县政协帮助下,村里流转土地17亩,建设草莓大棚27个,实现产值20多万元。
2021年,村里又引进七彩草莓品种,统一技术标准、加强产销管理,采用滴灌、智能监测温湿度、生物防治等无公害技术,实现全面升级。
“这几年草莓丰产期平均日产150公斤以上,每年能卖40万元左右,一大半都给村民发了工资,我们还把10多名村民培养成了管理员、销售员。”蒋峰说,村里的草莓每公斤最高卖到120元,直供西安大型商超。
招引项目资金,新建100多亩特色水果采摘园,打造药食花卉园、稻鱼景观梯田等130多亩,引进非遗人才创办曲尺坊木工学堂打造研学基地,建数字游戏设施、山觅客栈,引进萤火虫生态复育项目……这两年,王家湾村变着花样发展的步履不停,村里日均接待游客2000多人。
“答卷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对生态重新认识、对生态意识重塑的过程。”袁家庄街道特派王家湾村工作组组长周莹说,普通群众对生态保护的“边际感”日渐增强。
起初村民们没有生态经济的发展意识,工作组就组织村民开院坝会、到外地观摩学习,和村民一起动手整修道路、栽种花木、整治环境等。
看到干部为村里搞建设这样苦干苦熬,村民们也积极起来。“目前村里发展特色餐饮、民宿20多家,能接待游客300多人,县上又给村里点了‘创建AAA级景区’的题。”蒋峰信心满满。
去年,王家湾村集体经济收入8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万元,冲进全县“第一方阵”。
如同被按下发展快进键的王家湾村一样,通过“集成点题”被点醒发展思路的各个小山村都在奋力“答题”,在“同题共答”的助力下发力冲榜。去年,佛坪全县44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712万元。
“点破”相邻区域的“界限”
地相连、居相邻、路相通、人相亲,自古以来佛坪县大河坝镇、汉中市洋县桑溪镇、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石泉县两河镇民众就交往甚密。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引汉济渭工程的主要调水点,这一河之隔的两市四县四镇,在汛期需要联防联控,在水生态环境日常监管中,也需要合力守护一江碧水。
但由于行政归属划分,同属秦岭腹地生态功能区的两市四县四镇,过去许多需要共同开展的工作受困于地界。
佛坪县委结合实际,为大河坝镇点出:“探索区域党建联建创新引领边际基层治理”的命题后,四个镇的工作“齿轮”开始咬合。
2022年6月,佛坪县率先在全市成立首家区域化党建联盟,力求打破行政边界壁垒,发挥党建优势,让组织建设与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以后再也不用跑来跑去办事了,跨县跟本县没啥子区别咯。”家在佛坪县大河坝镇住,饭店却开在宁陕县梅子镇的个体经营者对着来吃饭的大河坝镇组织宣传委员鲁忠昊竖起大拇指,“你们这是真的办了实事。”
鲁忠昊还记得,2023年11月,镇上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佛坪县行政审批服务局与宁陕县行政审批服务局、佛坪县大河坝镇、宁陕县梅子镇四方共同签订《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合作协议》的消息后,阅读量和转发量很快就上去了。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职能下沉’这几个字具象化。”鲁忠昊感慨道,自打县委“集成点题”后,基层的方向更加明确,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下沉一线开展共商共办,合力破解基层治理中的“疑难杂症”也成为现实。
各联盟单位在所属辖区内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发展需求,由“盟主”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商定共建项目。去年共同实施京昆高速佛坪出口环境整治项目,修建游客服务接待中心、文化健身广场,为四县四镇群众及游客免费提供旅游咨询、休闲娱乐、文化健身等服务。
区域之间经济循环和生产要素也开始自由流动。2023年,宁陕县梅子镇牵头,开展“我给订单,你来种”行动,大河坝镇131名群众报名种植糯玉米,收益5万元。
梅子镇瓦房村还与大河坝镇五四村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携手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依托陌上花开生态农庄民宿资源,共同发展“水韵梅子”民宿产业。水田坪村与洋县桑溪镇梯田农业发展公司签订水稻指导协议,助力水田坪村增收15万元。
“从党建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再到发展共同体,党建的引领力、组织力、穿透力会持续发挥更大的作用。”赵振兴认为,以党建引领黏合“组织空间”,以机制优化耦合“制度空间”,正是当初县委“集成点题”时的初衷,“同题共答”在未来也还有更多发展内涵与空间。
同题共答,让民生不“跑题”
——心中有“答案”,就可防止“偏题类出”
本刊记者 李 彬
户籍人口不足5万的“人口小县”全国有95个,陕西有4个,佛坪县以3.26万人位列其中。
不久前,中央编办负责人透露,正在研究提出更大范围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的意见建议。破解人口小县资源力量分散的问题,推动机构职能更加协同高效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佛坪县的“降本增效”是从挖掘干部潜能、激活群众动能开始的。同题共答,就是让出题人参与答题,避免“偏题、怪题”为难群众,同时整合相邻地域、相同行业各种资源,让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发展的洪流。
走出“无限诉求、有限资源”的困境
佛坪全县3万多人,县城就常住8000多人。袁家庄社区是全县唯一一个街道办的社区。早在几年前,县委就给袁家庄街道“点题”:建设成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在“同题共答”的合力下,3215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很快就建好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台”“居民大客厅”等等活动空间应有尽有。
但袁家庄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高平却发现,对社区服务需求更高的老年人来得比较少。
原来,县里的老年人大多住在老旧小区集中的椒溪大桥以北,而服务中心建在椒溪大桥以南。虽然距离不算太远,但很多老年人腿脚不便,不愿意到桥南去。
于是,2023年县委组织部征集“集成点题”的题目时,高平上报了建设桥北片区群众家门口活动阵地的想法。没想到,县委很快就开始项目化推进,还指派县住建局来“同题共答”,并规定了答题时限。
在袁家庄街道办、住建局和社区反复研讨后,县住建局协调到了桥北片区中心位置印刷厂小区的两间闲置库房。从尘封了十几年的库房到里外焕然一新的小区党群服务站,只用了短短几个月。
“不敢相信我们这小小社区能撬动这么大的项目。”高平感慨,有了“同题共答”这样上下联动的机制,社区正在走出“无限诉求、有限资源”的困境,少了许多想解决问题却力不从心的感觉。
在活动场所的设置上,这个党群服务站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居民的特点,专门设置了老年休闲区、木兰成长空间、银发餐厅,还建成“一河两岸·情暖椒溪”爱心驿站,为老年人、环卫工人、快递外卖员等提供免费午餐、热水、雨伞、早教等服务,让每个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有了活动阵地,社区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群众身上,让更多活动走进小区院内。母亲节、端午节等节日,常态化开展群众家门口活动,还定期邀请擅长书法的老党员在社区党群服务站为孩子们开设毛笔书法小课堂;协同派出所民警,开展防养老诈骗主题宣传讲座,普及防骗知识……结合重点群体需求,袁家庄社区不断丰富服务供给。
“自打咱这个服务站建起来,我感觉我妈像变了一个人,以前成天在家穿个睡衣玩手机,有时候不出门都懒得刷牙洗脸,现在天天来这里参加活动,整个人精神面貌都好多了。”今年的母亲节活动上,居民彭红拉着高平的手激动地说着母亲的变化。
“社区党群服务站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倾听、回应群众心声的连心桥。社区干部要把社区服务做到群众身边,还要将每一件小事都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袁家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肖亨说,居民们越来越多的需求在社区得到满足,这两间“库房”成为桥北片区群众爱来、愿来、常来的地方。
今年,袁家庄社区又在有806户的艾佛小区租了两间房子,来延伸触角、扩大覆盖面,将“袁亲近邻”这个模式继续推广下去。袁家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桂鑫乐感觉到,“同题共答”已经从开始的“要我做”,正在朝着“我要做、我想做”演化。干部状态变化带来明显的变化是,袁家庄街道的考核成绩从上年度的倒数第一一跃成为正数第一。
“成才”高于“成绩”
生源外流、教师干劲不足、家长身心疲惫……回溯几年前,“把娃的初中安排到哪里去”是佛坪县众多家长的难怅事。
2024年,佛坪县初级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消息传来,很多人心中汹涌起感动与振奋。
从全汉中市倒数,到全市上游方阵,再到获得国家级的荣誉。佛坪县初级中学一直在谋求更多合力,朝着“把群众家门口的学校越办越好”这个目标驰而不息。
“佛坪的孩子,学习后劲大。”这是很多汉中市的高中老师对佛坪生源的评价。
探寻答案,佛坪县的做法恰恰是在内卷时代肯下慢功夫,而这样的定力,来自县委“同题共答”给的坚实保障。
几年前,佛坪县主动将县域内6所违规校外培训机构全部予以关停。在县城盛产“小镇做题家”舆论甚嚣尘上的当下,佛坪全县没有任何一家补习班,校内晚自习也在20点50分就下课,让很多人都不敢相信。
在很多县城生源流失不断加重的趋势下,这些看似“不内卷”的举措,让佛坪县实现逆袭,不断接收到从市里回流的学生,入学率和升学率接连几年上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未来,我们不想在初中就榨干孩子们的学习动力,而是想让孩子们上学三年,受益一生。”佛坪县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世勇认为,让学生们会自学、会思考、会研究、会表达,远比只会刷题考试更加重要,也是“把群众家门口的学校越办越好”的应有之义。
佛坪县的教育实践也表明,当学生在课内外能够自主选择和追求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时,他们便更倾向于主动探索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大幅提升。
作业少了,补课没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保证?怎样答好县委的点题?如何回应家长们沉甸甸的期许?
佛坪县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落实“双减”,要“减”有方向,“增”有质量。除了做足“减法”,更需要做好“加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习就能“吃饱”“吃好”。
但仅靠本校教师努力,显然无法弥合与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师资水平间的差异。在县委统一调配下,作为一个财政并不那么宽裕的小县,不惜代价改善办学条件。佛坪引进希沃一体机和智能听学系统,让身处佛坪的学生与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师生可以同上一堂课。这朵推动教育公平优质的“云”,让秦岭深处小县城的同学们对白板、教育大屏之类的信息化设备不觉陌生,对课堂上的内容常觉新鲜。
其实,名校名师资源不难获得,真正难得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消化远程教育内容的老师们。技术不是万能的,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时,技术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平等——而这一条件,就是人。
在“同题共答”的推进中,佛坪县初级中学把教师待遇改革也作为重要环节。打破吃大锅饭的老传统,让每位教师的工资都与师德、工作量、工作业绩等各个方面挂钩,还用增量绩效来作为激励。一年下来,最高者和最低者的收入差距能达到1万多元。
“这在全县单位来讲,都是绩效差距最大的,但执行以来没有老师抱怨过,大家都很认可这个制度,而且形成了一种积极向好的风气。”佛坪县初级中学副校长陈树生对改革成效颇有感慨。
“‘同题共答’让我们有了底气,大山深处的县城中学不能只满足于过得去,还要过得硬。”佛坪县初级中学校长杨世勇坚信,教育是一段很长的路,有些东西,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会更加有分量,也才会发生质的变化。
让“点上花”结出“面上果”
“已有12235人参观打卡”,在佛坪县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门前的显示器上,打卡数字实时更新着。这个位于岳坝镇草林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小小教育基地,被陕西省总工会命名为“陕西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事迹,很多来参观学习过的干部都曾在这里红过眼眶。
200平方米的展厅里,浓缩展示着岳坝镇抗美援朝和佛坪“3·28”扑火英雄、“6·9”特大洪灾抗洪救灾烈士朱显发,及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余剑、全国劳模吕国友、为保护大熊猫牺牲的曾周等先进事迹和动人故事。
作为偏远的乡镇,岳坝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却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埋头于传统农业发展。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五种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抗洪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在岳坝镇都能找到鲜活的案例,但不知该如何系统梳理,更没有让它们发挥出应有的时代价值。
2021年,佛坪县委组织部为岳坝镇点题: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党建+文旅”。岳坝镇开始向外寻求“帮手”,启迪思路、开阔思维。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于是,县委、县政府直属部门和农村实用人才的教学资源,辖区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重点项目的实践资源,红色革命、绿色生态、金色产业“三色”教育资源,都陆续被岳坝镇系统高效地利用起来。
锚定“生态旅居,文化沁心”的定位,岳坝镇成立4支“火种小组”,开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系列活动,还打造“岳小宣”理论宣讲“轻骑兵”品牌,以“荣誉书记+发展顾问”引才聚才,开始探索发展生态游、研学游、旅居游,形成了“县城—干部教育基地—太极梯田—何氏民居建筑群—岳坝大城壕—大古坪”大众性旅游路线及科考探险旅游线路。
在和岳坝镇“同题共答”的过程中,县委党校的创新灵感也仿佛被激发。建立起“县委党校+镇街道党校+农民夜校”三级培训网络,让“县级讲师走下去、镇办干部上讲台、农村实用人才进课堂”,建立起一支“专家教授+优秀党员干部+土专家”等多层次师资库,开辟党员干部教育步入快车道。
党员群众“点菜”、镇级党校“下单”、师资库能人“下厨”,镇级党校将教学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户院场、项目工地,打通了农村党员群众教育培训“最后一微米”。
2022年,佛坪县率先在全汉中市实现了镇级党校全覆盖。各镇级党校聚焦组织振兴、产业兴旺、基层治理、矛盾调处等镇村基层干部工作中的“棘手事”“难缠事”,群众的急难愁盼烦心事,按照干部“缺什么、学什么、补什么”原则,制定计划、精选课题、对症下药,从政策上找路子、从技术上想办法、从问题上寻突破,制定“合口味”“能吸收”的课程,确保干部坐得住、学得好、用得着。
“有方向也有方法,既能提升实干技能,还能点燃激情。”在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讲解员几年后,岳坝镇组宣委员高蓝又和“火种小组”的小伙伴们开始探索用“政务新短片”的形式继续讲好佛坪故事。
多维评价,让干部不“抛锚”
——心中有“戒尺”,就可阻止“庸懒散慢”
本刊记者 邢昊昀
如何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振兴、解决民生难题的发展优势?
佛坪县运用党建引领,统筹各方资源,加强上下沟通,注重群众诉求,探索“集成点题、同题共答、多维评价”的工作法,着力破解汉中市委指出的“佛坪县在利用区位资源等优势创新党建载体上不够”的问题。在这过程中,除了正向引导,考评倒逼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风实不实,看群众是否满意
“佛坪县是山区小县,干部们在视野格局方面存在局限,平铺直叙地做具体工作没啥问题,但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系统思考。”佛坪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振兴说,佛坪县委组织部与许多基层干部座谈,了解干部的真实想法与情况。
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要想绘好发展蓝图,只有做到心中有底、胸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按图下针。
佛坪放眼全国,学习外地好做法,立足本地做思考,培育各个镇乃至各个村的优势产业,在常规性动作完成的基础上,鼓励各镇各村进行自选性课题创新。
位于长角坝镇的沙窝村原本是个贫困村,限制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主导产业。“沙窝村自然环境优越,但是在生态资源保护区,不管是发展农业,还是招引企业,这些都是不可行的事情。”找不到发展方向一直是沙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代海生的困惑。
但从更高的视角看,沙窝村有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优势,也就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商机。村民可以“靠山吃山”,靠生态来做一些文章。
佛坪县委为长角坝镇点出定位:“产业大镇”“旅游强镇”“生态大镇”,用农文旅融合的模式发展产业。
可6个村的产业资源以及地域特点都不一样,如何有效整合资源,焕发内生动力呢?
长角坝镇想出了“抱团式”发展模式,将6个村的集体产业、土地资金全部整合到一块,捆绑成立经济组织。6个村共同出资120万元,成立了康美新村富民文化有限公司和秦满农业专业合作联社。“抱团”搞农副产品展销、发展研学旅居产业。
抱团式发展不光存在于村与村之间,也形成了户与户的互联互通。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民宿集群,在暑期游客高峰期,村内27户民宿主在群里上报空房信息,大家都能第一时间掌握游客需求,对接空闲资源。”被招引到沙窝村创业的观屿野趣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伊洋说,民宿的口碑好了,大家的生意自然都会好。
抱团发展模式日渐成熟后,佛坪县及时总结,从县委层面点题,让更多基层党组织去主动思考。
光有点题还不够,要有评价机制作保障,佛坪县委又对工作实效进行“多维考评”。“我们注重以群众口碑、组织视角、社会反映、媒体视角来评价‘答题’成效,既关注项目的短期成效,更注重长远价值。”佛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显明说。
方法对不对,看工作是否空转
佛坪县的“点题答卷”工作法通过多次完善,日渐成熟。最初提出的是“组织点题、党委答卷、多维考评”,“零打碎敲”的创新工作有了总抓手,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有了更好的平台。
运行一段时间后,县委领导意识到答卷主体不能仅仅停留在各级党组织,而要扩大到整个班子。“党委答卷”完善为“班子答卷”,将工作落实到人,防止空运转。
每年年初,县委党建领导小组会议上,根据各镇的需求与特性点题,列表明确重点工作以及责任人,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设置完成期限。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认真答好卷。
三河口村是整村搬迁至安置点的新村落,原先的村子位于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库淹没区。整村192户、749人全部移民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三河口村要答的题。
借着汉中市开展“用勤劳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契机,三河口村将整村划分为三个区域,集中整治环境卫生问题。
从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三河口村鼓励农户打造庭院经济。开超市、办餐饮店、种植观赏性花草……不少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且收入持续增长。
“现在我们村每个季节都可以让游客赏到花、吃到果。”三河口村党支部书记覃晓平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除了发展特色产业,还与五四村联村共建“陌上花开”生态农庄。
三河口村主导产业为水果种植,十几个品种的水果四季错峰上市。生态农庄用工多,村上组织老年人务工,1天能挣120元,农村留守老人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成效显不显,看问题是否破解
工作有成效,创新能落地,干部们的精气神也被调动了起来。如果说以前是被动参加“答题”,那么现在的干部们开始主动参与点题。
县直机关各个部门走访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各级党组织汇总村上发展的诉求,形成上下互动。在这种互动中,点题的内容集成了上级组织、群众需求、基层干部多方的想法。至此,工作法得到进一步完善,“组织点题”更名为“集成点题”。
佛坪县共有44个村,人口超过1000的仅有3个村,西岔河镇的三教殿村便是其中之一。三教殿村是县城副中心,全县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就在村里。考虑到村内人口的复杂性,“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成为点题的内容。
移民小区共有17栋楼,住着532户人,留守老人与儿童居多,居民的需求是“要有享受生活的感觉”。
移民小区的安全性配套设施不齐全,村内排查故障路灯,完善小区亮化设施;明确停车场位置,划分停车位;为小区设置车闸和门禁。
要把这份答卷答好,光靠乡镇的力量显然还不够,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于是,县直各个部门也参与到答卷中来。在对之前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提炼后,“班子答题”更名为“同题共答”,就是为了让县直部门与镇村两级都有紧迫感。
在县委统筹下,西岔河镇党委与县委政法委、县交通局定期协商,共谋三教殿村的发展,将村里的移民小区作为标准化示范小区来建设。
“如果说只是停留在乡镇班子答卷的维度,小区建设力度肯定不够。”西岔河镇党委书记袁福健对此深有感触。
银厂沟村一直想发展民宿经济,却因为资金有限,配套设施跟不上而迟迟难以推进。县委了解到银厂沟村的诉求,利用“集成点题,同题共答”的平台,让镇、村干部与县水利局、县交通局直接“对话”。
县水利局与银厂沟村合作水土保持项目,让原有资源得到整合。村里负责将旅游项目做好,县水利局为民宿设计水体景观的同时保障河道安全。
旅游项目做起来后,游客流量明显增加,交通条件自然也要跟上。村里3.5米的水泥路被拓宽至4.5米,但村干部发现,拓宽路面有接痕,不光不美观,还容易增加过路车辆的轮胎损坏风险。
“同题共答”再次呈现优势,县交通局将原有村级路改造提升,实现“白改黑”,还修建了一条新的通村路。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工作实践,也推动着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相较于过去自上而下的考核督导,佛坪县委现在更注重社会评价的征集。通过“向人民报告”、作风实绩“晾晒评”、信箱留言等形式,全面了解社会影响力。在项目推进的全流程中征集社会评价,根据反馈进行思路、举措的调整。
考虑到网络评价容易出现民意收集不全面的情况,县委组织各县直部门下基层调研,通过面对面与群众交谈,及时了解工作进展与成效口碑。
“一切的努力就是为了让群众的诉求得到快速解答,县域的发展能够快速推进。”佛坪县委书记李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