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榫一卯,传承着七千年的东方智慧;一琢一磨,叩响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回音。11月10日,陕西省委统战部组织的基层行媒体采访团走进秦岭佛坪,探访这项源自河姆渡文化的古老技艺——榫卯,正以其“无钉无胶”的结构哲学,在新时代构建起传承与发展的“产业矩阵”。
榫卯,是一种通过在木材两端分别制作凸起(榫)与凹陷(卯),使其紧密咬合、无需一钉一胶的木结构技艺。从故宫、颐和园等古建中层层卸力、抗震防灾的斗拱系统,榫卯以其“天人合一”的结构哲学,展现出中华民族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造物智慧。
产业化发展的活力,源于创新的机制。在政策引导与统战搭桥下,榫卯技艺传承人戴朝禧对接多所高校资源,共建市级专家工作站与木工学堂,形成“政府引导、校企联动、技艺赋能”的协同机制。在与高校合作中,戴朝禧并非简单复制设计,而是通过系统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将“秦岭四宝”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打造出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熊猫梳、四宝笔筒等十余类文创产品,推动榫卯从“高深技艺”走向“日用之美”。
传承的根基,在于人才的接续。面对传承人断层、年轻人耐心不足等现实挑战,戴朝禧创新构建“师带徒+阶梯用工”双轨模式:一方面坚持“三年出徒”的传统授艺方式,夯实技艺根基;另一方面设置阶梯式就业岗位,吸纳本地村民参与打磨、上蜡等基础工序,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目前,该项目年产值已达约六十万元,带动数十名村民参与产业链环节,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有力抓手。
技艺的高度,成就于实践的淬炼。戴朝禧曾参与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对破损部件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或按原样复刻,或在老师傅带领下依古法复原。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技艺水准,更深化了他对榫卯结构“松紧有度、承力精准”的技艺理解,也为工坊产品的工艺水准树立了标杆。
小小的榫卯结构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文化与经济的坚实桥梁。从故宫修复的严谨到秦岭山乡的坚守,佛坪榫卯技艺走出了一条“守护根脉”与“激活经济”双赢之路。